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

[DIY] 安全圍攔

  發現圓仔妹會爬的時候,心中開始有買兒童安全圍欄的想法,上網去看了各式各樣的圍欄,大多數又不符合我心目中的使用方式,通常是一片一片的接起來圍成一個圓形或方形,一定要圍出一個形狀才能使用,無法單獨只用一邊或兩邊,加上這種圍欄使用期限也不長,價格更是有點超出我的想像。
  還記得以前年輕時,有段時間曾流行過一種腹部健身器,我有用水管加上橡皮筋模仿做出一個,跟照片中的類似,也曾經用水管做出一個小型的個人蒸氣室(如圖相似),因此興起用水管來做一個安全圍欄,做出來的效果不錯,價錢更是滿意,用不到一張小朋友哦!
 
   重點是,不需要用到男生的大力氣,就算是媽媽,一樣可以輕鬆做出來,反而應該說,這種安全圍欄,因為有一些小地方要細心一點,要費一點功夫,所以媽媽比爸爸還要適合做,做出來的結果會更好哦!!

 一、要準備的工具

  1. 水管(直管、L型、T型)
  2. 塑膠網
  3. 水管剪
  4. 水管夾 (兩種)
  5. 拉釘(或綁物帶)
  6. 塑膠繩或尼龍繩
  7. 剪刀
  8. 美工刀


  註:以上的東西在五金行均有販售,水管剪算是最貴的,只要買最便宜的(像圖上的那種)就可以了,萬一不小心刀片有缺口,也可以只換刀片就可以了,這種水管是分段施力的,可以放在地上用壓的,就算媽媽也都可以輕鬆剪斷水管。

  註:塑膠網一般在市面上有黑色和綠色兩種,經圓仔爸現場狂摸的結果,綠色的邊緣比較圓滑,較不容易傷到小寶貝的手,但是也貴了一點,就由各位爸爸媽媽決定了。另外裁剪後的塑膠網會有比較銳利的地方,請用剪刀修整一下哦!

  註:水管建議買六分的就可以適用了,圓仔爸的直管高度是50CM、寬度是25CM,再連接起來可以了,因為是工業用的材料,所以有的地方會比較銳利,用美工刀修一下就好了。

  註:有的媽媽會懷有疑問,「塑膠」給小寶貝咬好嗎?以下是我個人的見解,家中的水不也是由這種水管流出來的,家人不也是照用,也不會懷疑會有塑化劑等不良的化學藥劑,同時小寶貝咬了幾次後會發現這個東西沒有味道,以後也不太會咬了,而且水管的硬度足夠,小寶貝想咬下一塊來是不太可能的啦!

  註:三種水管的數量可以先量好家中要做的尺寸後再去購買,以圓仔爸對於振宇五金、大台中五金、全友五金、自助家五金比價後,以振宇最便宜;但是水管一整支的長度是三公尺,運送不容易,可以詢問店家可否收個工錢一兩百元幫忙裁剪水管,通常都會答應的。

  註:使用拉釘的工法較麻煩,而且要很用力的鑽出螺紋,不建議用此方法,只要用綁物帶綁住就可以了。





  註:這是用拉釘做門閂的成果。


如果有人不怕麻煩,而且自認雙手有力想做的話,可後留言或寄mail給我哦!
  

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

[DIY] 紙箱遊戲屋

最近圓仔喜歡待在桌子底下玩她從桌上「搶奪」到的戰利品,有時一待就是半個小時,所以我想她是不是已經到了想要有「自己的空間和時間」的階段了,於是想著要為她準備一個遊戲屋…
 

還記得小時候總是喜歡拿幾張椅子,上面蓋著被子,在暗暗的小空間裡,拿著小小的手電筒,玩著自己的遊戲,經常玩到睡著,直到媽媽來找人…


為了圓仔準備遊戲屋,上網看了不少產品,不是太貴就是不實用,心想這也只是圓仔的一個階段而已,應該是實用為主,於是產生了用紙箱來做的想法,但是家裡的紙箱尺寸比較小,無法讓圓仔在裡頭玩,就到資源回收處詢問,找來了一個兒童汽車座椅的箱子,約60cm*47cm*47cm,算了一下,這足夠讓圓仔在裡面站著玩了。

下面是圓仔人生的第一個遊戲屋的做法:
 
一、準備材料
  1. 一個夠大的紙箱
  2. 剪刀或美工刀
  3. 白膠
  4. 寬版的膠帶

二、做法
  1. 一個夠大的紙箱
 

  2. 依著虛線的部分剪開(或切開)

 
這是裁開後的樣子,裁開後的那一片要留下來做屋頂。

  3. 底部的部分用白膠貼好,再用膠帶加強固定。
   另外,為了防止孩子被紙箱割到,再用膠帶將邊緣貼起來。
 
 





  4. 再來將紙箱打開,從中間切開。
裁開後的樣子

  5. 再將裁開處重新用膠帶貼回去,建議將紙箱平放來貼,以後收合也比較順。



完成後的樣子
6. 拿出一開始裁下來的紙片來製作屋頂,量好寬度及長度就可以貼上去了。



  6. 完成遊戲屋囉!!^_^
 這是收合的方法哦!!
  7. 最後加上裝飾就大功告成了!!



  註:如果不需要收合的功能,由第3步驟直接跳第6步驟就可以了。

三、下面這個是等圓仔五歲時,我打算做給她的大型遊戲屋。
  我想我可以做得到的!!



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

[好文分享] 給幼兒一個寧靜角落

給幼兒一個寧靜角落

儘管是一、兩歲大的小娃兒,也會有想要「一個人靜一靜」的時候,幫幼兒準備一個專屬他的簡單角落,讓他可以靜下來,做自己。

三歲的新生羅拉早上跟媽媽說再見時,總是哭得好傷心!但大部分的三歲孩子離開爸媽上學時,不都是這樣嗎?

三歲的孩子與母親的關係,發展學家形容「像戀人一般」,意思就是:三歲左右的孩子,雖然在智力發展上,已了解愛他的人離開只是暫時的,但與他們分離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。

而在面對這樣痛苦的分離時,羅拉喜歡在被我抱一下後,自己靜靜的待在教室的「寧靜角落 (The Peace Corner)」裡一會兒。然後,她會自己再走出那個角落,四處看看其他小朋友在做什麼,或問問我在做什麼,慢慢的找到她想進行的活動。從九月份到十月中長達一個月半的時間,「離群」是她處理分離痛苦、安撫自己的方式。

五歲的小分,無時無刻總是像隻小兔子一樣,在教室裡跳來跳去,嘴裡也老是唸唸有詞,無法停下來。在我需要他集中注意力的時候,他會跟我拿他的口香糖,邊嚼邊搖動身體,這樣他就能把他手邊的工作做完。「動」,是讓他專心的方式。就算是這樣的孩子,某些時候,他也會自己一個人坐在「寧靜角落」裡一會兒,什麼事也不做,什麼玩具也沒拿,就只是靜靜的坐在那兒。

待在寧靜角落裡的孩子,在那個時刻,不需要成人。他只需要與自己在一起,只想要感受他自己。在那個寧靜的角落裡(儘管周圍可能很吵雜),在那個當下,他擁有他自己,那就是滿足和安詳!

幼兒需要自己的空間

有時,幼兒喜歡,且不只喜歡,還「需要」找一個空間隱身入內。

這個空間不必很大,可能只是桌椅的底下、牆角沙發的後面、或家具間的夾縫處。只要他看不見你,他就認為你也看不見、找不到他。

這個不大的空間,大人擠不進去,他也不希望你進去。那樣的空間,剛剛好容得下他自己,一個可以全權做主的自己。

是的,幼兒很小,非常依賴你照料他的溫飽、仰仗你提供身心成長的養分,需要你引領人生的道路該如何走。但別忘了,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。他有自己對環境反應的韻律和速度,不僅你強迫不來,連他與生俱來的氣質也無法改變太多。

身處在成人匆忙、結構化的韻律裡,孩子的個人韻律一定會與成人的相牴觸,因而產生壓力。而緩解壓力最好的辦法,就是去尋找一個人的空間「靜一靜」。在那裡,孩子盡情幻想、把還未發完的脾氣做個結束、擦去那怎麼擦也擦不完的眼淚;或對娃娃說著不想給人知道的悄悄話、偷偷拿著你不想要他拿的「小東西」,或只是想沒人打攪的單純發個呆。

想想看,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爬到桌子底下,待在那兒好一陣子?是不是就在他開始會走路不久之後?這個時間點可不是湊巧。沒錯,當孩子有行動能力後,他就開始尋找個人空間了!

別剝奪孩子享有寧靜的時刻

那天,我們帶二十個幼稚園小朋友去採蘋果。由於學校沒有校車,我們邀了八位義工家長,幫忙接送小朋友到目的地。我坐小分媽媽的車,在車上時,小分靜靜的看著車外,很安靜。但他的媽媽一直從後照鏡看他,並不停的問他:「你今天做了什麼?你記不記得我們來過這裡?」還不斷建議他要不要玩這個遊戲、那個玩具……

我回頭看看小分,他好像把媽媽多餘的問題一一過濾,只是興致盎然的和他的朋友奕安,看看牛、指指馬。看到這樣的對比,我心中想著:「大人一直擔心小分過動,但有部分的原因,恐怕和他的爸媽有關,因為他們怕他無聊和寂寞,於是總不停的跟他互動。馬不停蹄的愛和擔心所造成的過度刺激,反而剝奪了小分經歷寧靜、學習靜下來的機會。」

沒有空間的圖畫,令人窒息;沒有空間的旋律,令人無法喘息;沒有個人空間的生活,令人迷失。小分在先天上已有過動的傾向,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。但我們能做的,就是當他需要自己一個人時,讓他擁有寧靜,不要打擾他。因為當他想要自己一個人時,那就是他身體需要的、心靈渴望的,是他聆聽自己內在聲音的最佳結果。這時候的大人,什麼都不做,就是最好的幫助。

不管在台灣或美國,在我的生活周遭總會碰到一直嘰嘰呱呱向小孩問話的大人,也老是看到把孩子的生活排滿到水洩不通的爸媽。沒有給孩子空間最大的副作用是: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,從小就依賴他人安排自己的起居、甚至不快樂。而因為沒有與自己獨處的機會,讓好多小小孩害怕獨處,不能安心度過與自己在一起的寧靜時刻。

寧靜,可以讓人休息,讓人找回自己,讓人找到再出發的時刻,不管這個人多大,甚至只有一、兩歲而已……

為幼兒設置專屬的小空間

在我們學校的每一間教室裡,都特別規劃出一個「寧靜角落」。儘管每一間教室的寧靜角落設計不同,但每個小小角落都有共同的特質:隱密、溫暖、舒適,且都安排在面對戶外小叢林的窗戶邊。隱密、溫暖和舒適,讓孩子的身、心、靈都能暫時休憩,可以安心的在那裡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。陽光、綠林和白雲,讓孩子什麼也不想的享受自然的平靜和動力。

你或許會質疑,身處在寸土寸金的台灣,你能為孩子設置一個小小的寧靜角落嗎?可以的,只要你願意。你一定可以在家裡,找到一個小空間,哪怕只是桌子下的一角,放上了舒適的靠枕、軟軟的地毯、柔和的小燈,就能讓它成為孩子專屬的小空間。

在女兒寧寧三歲前,我們住在一間小小的公寓裡。家裡沒有幾樣家具,連飯桌都是先生從公司揀回來的空電纜管。在那樣的小公寓,我們利用廚房連結客廳的突出小角落,為寧寧設置了她專屬的玩具架、小書籃。也利用客廳大桌子的邊側,放了小靠枕,變成她的寧靜小空間。
每天總有數次,兩歲的寧寧會鑽進那個小空間,一個人在裡面,有時靜悄悄的、有時又嘰嘰喳喳的好一陣子。我常常在想像,那個小空間裡,一定充滿著想像的彩虹,一定藏滿了夢想和希望。雖然我進不去,只能遠遠的想像,但那就是我對女兒的愛—給她空間,做自己。

那天唸了一本關於情緒的書給孩子們聽,裡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:「有時候,我會覺得寂寞……」

好奇之下,我問孩子們:「什麼是寂寞?」他們的回答,竟然出乎我意料的精準:

「寂寞,就是沒有人願意跟你玩時的感覺。」

「寂寞,就是當爸爸媽媽跟你說完晚安後,他們下樓去看電視、說話時的感覺。」

「寂寞,就是當媽媽跟我說再見,然後離開我的感覺。」

在我教室的寧靜角落裡,每天都有好幾個孩子,因為離開爸媽難過,而選擇到那兒坐一下。那個坐一下,並不能連根拔除孩子的寂寞和難過,但小小孩選擇靜靜的坐在那裡,體會人生中無可避免的寂寞;選擇雖然懷抱難過,但他仍可以走出角落,去尋找人生中另一種生活的樂趣。

寧靜,讓人休息,讓人找回自己,讓人找到再出發的時刻,不管這個人多大,甚至只是一、兩歲……









文章出自:親子天下雜誌  資深蒙特梭利老師 李坤珊
◎本文收錄在李坤珊老師新書《帶你長大》!